2025 飛跑团 纽约半马赛记

三月,春寒料峭,迎春花初绽,纽约城市半程马拉松如期而至。作为纽约最具标志性的跑步赛事之一,这项比赛不仅是跑者挑战自我的竞技场,更是一场深入探索纽约城市文化与历史的独特旅程。这场半程马拉松虽然只有21.1公里,但其国际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全程马拉松。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跑者齐聚于此,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的脉搏,感受它的活力与底蕴。

这场比赛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它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赛道体验——跑者们有机会穿越时代广场,这座被誉为“世界的十字路口”的地标。成千上万的跑者在这条赛道上奔跑,感受纽约这座不夜城在清晨时分罕见的宁静与活力交织的瞬间。阳光洒在高耸的广告牌和霓虹灯上,跑者的脚步声与城市的呼吸融为一体,仿佛在诉说着纽约的故事。

今年的比赛尤为特别,因为组委会首次将布鲁克林大桥纳入赛道。布鲁克林大桥于1870年正式破土动工,是美国第一座钢索悬索桥,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总长超过1800米。从布鲁克林的街头出发,踏上这座横跨东河的世纪大桥,跑者们不仅能感受到百年前工程师的伟大创想,还能亲身体验当年的人们跨越这座桥,满怀希望地走向曼哈顿,追逐属于他们的“美国梦”。每一步都仿佛在跨越历史,体会这座横跨百年的建筑所承载的辉煌与荣耀。

飛跑团旗下的三个分队早早便开始备战,今年更是有多名跑者报名参赛。周六,他们齐聚纽约,在感受这座城市独特活力的同时,调整状态,静待挑战的到来。经过一夜的休整,周日清晨,选手们精神抖擞地来到起点,他们将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的活力,用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荣耀时刻。

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场人与城市的对话。每一位跑者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有人为了挑战自我,有人为了纪念一段旅程,还有人为了与这座城市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无论是初次参赛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老将,他们都在赛道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意义。

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吧……或许,在这些故事中,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感受到跑步带来的力量与感动。

***

邱峰
3月16日United Airline NYC Half是我期待已久的赛事,这是NYRR所有赛事中唯一一个从曼哈顿Iconic block: Time Square 穿过的比赛。但自从去年双膝的老毛病犯了后,一直没能踏踏实实跑过long run,比赛一直是打酱油,去年费马跑了有史以来最慢时间:5小时18分;3月初的东京马跑了4小时25分。所以这次比较实际的目标是2小时以内,争取1:55。但心里还是希望有奇迹,去年初在中央公园NYRR Fred Lebow Half上NQ了后,一直想着能否再NQ。 而且跑群的晓冰与Cindy的目标是1:45!这也是我的NQ时间!所以想着开始试一试是否有奇迹。

我们的Correl 恰好与1:45的Pacer在一起。起跑后的1-3迈是紧追Pacer、晓冰与Cindy不舍,虽然配速与我的训练程度比太快,不管它了,追了再说。4-6迈,不行了,放飞她们吧,还是悠着点,争取1:55。6-8迈,不行了,唉,意志一退了,腿也疼得更厉害了,只能摆烂了,达不到预期目标,反正有腿疼的借口。但奇异恩典还是有的,只不过要与你的努力相匹配。9迈左右,同时前后出发岚山的小燕子追上来了,小燕子大声喊到:邱老师,加油!我们一起跑!感谢上帝!这以后就一个念头了:别掉链子!精神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这后面几迈,配速上去了,腿也不疼了。在各跑团啦啦,摄影们的加油鼓励下,与小燕子一起冲过finish line,1:54:36圆满完赛。虽然离1:45尚远,但上帝只能帮你到你努力的程度!

***

魏洛刚
为了跑好这个半马, 我的准备应该是充分的, 训练计划是按跑4月中旬全马进行的, 采用了阿妹55和70的混合模式,但在跑这个半马的前一周, 是按全马最后一周的计划, 没进行中长距离跑, 以便让体力进入最佳状态。比赛前,对跑道的爬升地段进行了分析, 由于爬升较大, 决定用均匀能量方式跑, 比赛进行顺利, 按预期计划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1:34:23完赛, 获得了年龄组第四名。 比赛这天温度适宜, 纽约的观众非常热情, 还有岚山和其他几个中国人跑群啦啦队摄影师十分给力,自己也一路上鸡血满满, 每到一个啦啦队处, 都提醒自己要尽量挤出笑脸, 避免留下痛苦照片。 这次没有进入前三名,但自己的身体及精神状态都良好, 已尽力了,无大遗憾。

为了能够顺利得到纽约马拉松的直通门票, 我参加了纽约路跑俱乐部并选择了该俱乐部中的岚山跑群为自己的参赛跑群, 本想能够在年龄组获得前几名,还能为岚山跑群挣几分, 但积分制好像是10岁为一个年龄组, 我在组里不占年龄优势,想挣分,难度太大了。

这几天正在欧洲旅游,感受到跑者的一个优势:我几乎每到一地,先规划下第二天早上的跑步路线, 10公里左右,这样可以欣赏到一般游客们看不到的景色, 当我跑步回来到餐厅和其他游客一起进早餐时, 我大概把很多游客一天要参观的景点已都打卡过了。

***

余景初
纽约市半程马拉松,始于2006年,自2015年起,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成为该赛事的冠名赞助商,所以全称是United Airlines NYC Half Marathon.

纽约市半马,是唯一经过时代广场的半马。时代广场一年中只有两次关闭交通,一次是跨年夜,一次就是这个半马。半马的起点是布鲁克林,终点是曼哈顿的中央公园。往年的线路都是穿过曼哈顿大桥,今年改为穿过布鲁克林大桥。

因为今年女儿要跑纽约市半马,我也报名参赛。3月15号下午,我和女儿一起去展览馆取号码牌。展览馆里挺热闹的,很多人在广告标志牌前留影。在这里遇见了我们跑群的几位朋友,大家开心地拍了合影。馆内有一面显示所有参赛者名字的墙(runner name wall),第一次看见自己的名字嵌在密密麻麻的名单中,感觉挺新奇的。

16号早上6点半,坐地铁去半马比赛的起点,每一站都有很多参加比赛的跑者上车,地铁里越来越拥挤,最后几站有些人挤不上来,只能等下一班地铁。

到达起点附近的准备区,首先是把比赛包寄存,然后过安检线,再然后就是跑步比赛前特有的景观:排队上厕所。人很多,队伍很长,一排向左,一排向右,井然有序。

当天早上气温偏低,有雾,烟雨迷蒙的感觉。起点附近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共有28000多名跑者参赛,分成几波出发。我和女儿在第三波,早上8点31分,我们跨过起跑线。

最初的两英里,我们跑得比较慢,人多的特点就是大家挤在一起。在布鲁克林大桥上奔跑是这个比赛的一大亮点,远远看见大桥的身影,很多人就开始用手机拍照。壮观的大桥在薄雾笼罩中逐渐清晰,两旁是钢筋水泥的桥梁,桥下不远处有欢呼的人群,很独特的体验。

进入纽约市区后,路旁有很多观众。离时代广场越来越近了,眼前是霓虹闪烁的街道,两旁是激情欢叫的观众。我和女儿这一段跑得很开心,边跑边拍照录像。据说纽约观众的热情是很多人去纽约跑马的动力。

最后的两英里,我觉得有点累了,女儿却是越跑越快。进入中央公园的跑道有上下起伏的坡度,考验跑者的最后冲击力。在两旁观众的打气声中,我终于冲过了终点。完赛时间是2小时49秒,符合我的预期。

纽约市半马,很过瘾的一次体验:有序的组织,众多的跑者,热情的观众,纽约大都市的气派。也许明年我再来跑一次?  

***

Cindy 吴
上个周日,和晓冰, 邱老师,魏老师, 赵教授, 还有其他跑群的小伙伴们跑了纽约半马。自从近两年前开始跑步, 跟着前辈们一点点学习,也慢慢养成了多多少少跑步锻炼的好习惯。当然和跑群的大神们差远了。这是我第三个半马比赛,以前参加了PDR和Love Run。 

纽约半马听上去很复杂。还是晓冰的说服力一流,鼓动我去报名抽签, 居然抽中了。很久没有比赛的我,一直比较懒散,经常找各种借口少跑或不跑,比如风雨雪,天黑,工作和家事等等。训练计划做不到,只有最后两个星期的Taper可以严格遵守。

【跑前计划】
听到晓冰说她们定了纽约的旅馆,我就上网查了一下。Hyatt Centric位置极佳,就在时代广场正中心, 立刻动心了。我也很久没有度假,难得有这一举两得的安排。除了跑步,还可以在市中心闲逛,感受人挤人的繁华热闹。临去前定了附近的停车场。因为是周末两天,决定轻轻松松不带工作的计算机,只准备了跑步的衣服和鞋子。但是忘了带件旧衣服早晨穿,后来拿了邱老师,魏老师的铝箔毯保暖。旅馆的人态度极好,安排了高层房间,还能看到时代广场的风景。

【周日早晨】
一大早起来跟着晓冰和邱老师去坐地铁,地铁比我想象的要干净有序。很快到了布鲁克林的起点,跟着大家一点不用操心。排队起跑前人挨着人,伸胳膊都不行,更看不到前面。 幸好晓冰提醒我说该跑了,不然我还稀里糊涂站在那里。跑完才想起来没有Warm Up。

【正式比赛】
跑道处处是景点。但我紧张,不敢东张西望,只是一心想跟上晓冰,不能落队。可能比赛安排得好,大家速度差不多,没有很多人从身边超过,偶尔还会追上一两个人。三迈左右时,肚子两侧开始疼,我就慢了下来,但街上到处是热情的观众,后来跑着跑着就忘了。布鲁克林大桥在薄雾中朦朦胧胧,更是另一种景色。进城后两边有啦啦队表演,乐队,跑团和小朋友们的啦啦队,居然还有舞狮子的。

人家说跑步是和自己的思想斗争。能和小伙伴们一起跑完的开心和成就感是难以形容的。纽约,下次再见!

***

侯晓冰
纽约,大气包容,魅力无限,让我一次次不辞辛苦(兴高采烈)去跑比赛。去年一月中央公园半马,风雨交加,冷彻心扉,跑出1:44:54;去年十一月纽马,疲惫不堪,马失前蹄,跌出4小时,无缘赛道达标。今年三月纽半马,说服Cindy一起报名并幸运中签,此番目标主要享受比赛,顺便达标明年的纽马。

NYRR的赛事组织一贯高水准,今年半马路线更是无与伦比。比赛当天并没有预计的强风,虽然湿度大,胜在凉爽。Cindy与我配速接近,我们全程都在相互的视线范围内,如愿并肩一起跑比赛,一起以1:43NQ,也被邱老师又一次言中,在冲线前被Cindy拉爆了30秒。

备赛训练,随心随意,因此没有经验可分享,但是nyrr的比赛是有可能改出发wave的,只要你诚心问,并且出示过往成绩证明。最终直接从wave3改到了1,起跑时间提前了一小时,避免了人潮拥挤,得以酣畅淋漓跑完全程。

跑步,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的独处,但你若有幸遇到志同道合的一群人一起坚持自己的热爱,那么快乐就会无限翻倍。结伴去跑外地比赛,更是一场狂欢,今年纽半马周末便是如此。

Expo:飛跑全体参赛者集合,打出大旗高高兴兴拍照,偶遇Beast pacing小伙伴Elaine;

起跑:邱老师,魏老师,Cindy紧随左右,存包时偶遇苗大哥夫妇,过安检后又偶遇小燕子一队人马,果然这场比赛主打就是热闹;

布鲁克林大桥:岚山Liyi大师巍然独立于护墙之上,镜头追随我们跑过纽约路跑赛历史上第一次经过的百年历史地标;

中央车站:意外发现爱跑团的玉虎,举着手机为我呐喊加油;

时代广场:岚山Wendy和万队带领的一众人马坐镇;还有L,S,E和G四个大宝贝羞羞答答拉着飛跑大旗等我们(人堆里还有什么能比红色大旗更醒目的呢);

中央公园:岚山方大师捕捉大家最后的冲刺;

终点线出口:又遇到苗大哥夫妇;我们一直等到芳芳,从七大道一起走回住处;

纽约岚山百骏爱跑新蜂各大跑团强大的后援啦啦队:谢谢你们对外地跑友付出一样的热情和欢呼,让赛道充满期待,漫长不再;

家里pv群:Ella全程跟踪直播我们的比赛,谢谢小伙伴们的关注和陪伴。

2025年第一场比赛尘埃落定,要问有没有遗憾,有。一是起跑时晨雾厚重,跑上大桥视野模糊,没有照到我和大桥同框的画面;二是见到宝贝女儿们,由于中间隔着Kids Run的跑道,没有上演赛道上和她们激动相拥的场景。女儿这样劝我:Nothing beats being in the moment!同样的意思,套用俗话一句结束这篇小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赵志根
这是我第几个半程马拉松,我已经记不清了。但在纽约,这是我的第一次,体验格外愉快。赛事组织方非常专业,从存包安排、厕所位置,到赛道上的补给站,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面面俱到。这样的周到安排不仅让参赛者感到安心,也极大提升了比赛的流畅度和整体体验。

这次比赛的路线也让我印象深刻。出发前,我告诉儿子,我们要从布鲁克林大桥上跑过去,他听了羡慕不已。他之前读过一本介绍布鲁克林大桥的书,对这座历史悠久的桥梁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而这一次,我有幸用脚步亲自丈量它,感到无比荣幸。此外,亲身跑过时代广场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当我经过广场时,恰巧有许多小朋友从旁边起跑,与我们一同向终点进发。那一刻,仿佛看到了年轻的自己,也看到了新一代的活力与希望。

这次比赛前,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140分钟,最终以138分钟顺利完成,达成了目标。当然,每一场比赛的过程都不轻松。尤其是在面对几个大坡时,我几乎有种“生无可恋”的感觉。但也正是这些挑战,让坚持到终点的成就感更加弥足珍贵。冲过终点线的那一瞬间,所有的疲惫都化为幸福与满足。

自2018年开始跑步以来,我一直坚持着这项运动。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我总会穿上跑鞋去跑一跑,用脚丈量这座城市的节奏,用心感受它的脉搏。跑步不仅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探索与体验生活的方式。通过跑步,我不仅锻炼了身体,也更加深了对世界的理解与感悟。每一次奔跑,都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也是一次深刻的生活体验。

***

杨甜甜
二月和三月,我和大家跑了不少长距离,几乎每个周末都是背靠背地跑两个半马。3月16日比赛前,我去了瑞典将近十天。期间我坚持每天慢跑一小段,也做了很多力量训练。心里其实很有底,知道肯定能破PB。但听说纽约半马坡多,也没太放在心上。

3月15日一早,我从法兰克福飞抵JFK,落地已是下午三点。打车到酒店已经四点半了。我赶到取bib的地方和大家汇合,还拍了一张合影。大家等我很久,让我很感动。晚上和米兰去了Top of the Rock,喝了一杯。回到酒店,十点就睡了。

第二天一早六点出门,坐地铁、寄包、上厕所,等到了corral,竟然已经七点四十了。七点五十分准时起跑。前面是一个1小时50分的pacer,我本想跟着他跑,但一想一开始就跟着他,配速肯定比我平时快,还是算了。

大概一迈左右开始上一个长坡,我想打开音乐,又想留到6 miles之后再听。旁边一个大哥爬坡爬得气喘吁吁,我再听一下他的喘声我也得跑不动了,干脆加快脚步。我并不觉得自己跑得快,但手表显示配速8.30。坡没有想象中陡,继续前进。

整个布鲁克林的啦啦队不多,气氛有些安静。到第4英里左右,过了布鲁克林大桥,景象非常壮观。我心想,再跑两个4 miles就到了,好好享受吧。沿着哈德逊河一路向前,风景是纽约都市的浩瀚——桥梁、高楼,鳞次栉比。站在其中,感觉自己渺小得像个过客。又或许,沧海苍天,人是最渺小!

一路上看着人群用各种方式赋予跑步的意义,或许跑步只是一种途径,背后的寓意更丰富。有人name their team after someone。一个念头闪过,或许我们应该组织一个honor David的团队。那个曾经鼓励我们奔跑和我们一起奔跑的人。看到一个女孩背后写了Dad,挂着一个她爸爸的照片。奔跑是对于生命的追求和热爱,每一个激励我们热爱生命的人都值得纪念。

进入曼哈顿后,观众一下子多了起来,欢呼声震耳欲聋,耳机里的音乐都听不清了。最后三英里,开始下雨,我脱下arm sleeves 擦脸。突然一看手表,发现1:50还有希望。这时候也得拼一把了,继续维持住速度。

最后一英里忽然又来了个坡,感觉特别漫长。更“折磨人”的是路标还加了800米、400米的标示,让我怀疑800米怎么可以这么长!眼睛盯着目标总会让目标更难实现。终点让我小小失望了一下——没有红地毯!我记得有人跟我说纽约马拉松最后是有红地毯的。最后1:50完赛,PR5分钟。

转眼比赛已经过去一周了。或许当人回忆一场比赛时,总是轻描淡写,或者是只记得轻松的部分。但我回想当时的奔跑,倒没有“奋力一搏”的感觉,虽然感觉当时我确实尽了力。于是我心中最大的疑问是:Where is my limit?或许,最健康的跑步方式,就是在极限之内奔跑,却悄然超越它——不费力地突破。Run within your limit but push beyond your limit without knowing it. In that unknowing, make it effortless.

***

迎春初放暖还寒,海浪不兴风徐来。

摩拳擦掌众将至,晨光微露聚英才。

脚踏山岭无所惧,身跨布桥胆气豪,

罗斯大道闲庭步,时代广场显风骚。

红日初升映长街,汗洒征途不停歇。

脚下步履风生劲,一路荣光入公园。

掌声雷动呼声促,彩旗终点姗姗迟。

高举双臂两相向,相逢何必曾相识。

此行有尽犹未尽,恋恋不舍踏归程。

待到来年春风起,相约再聚纽约城。


祝贺所有参赛选手安全完赛,实现既定目标。

感谢赵志根撰写本文前言后记!文中部分照片为纽约岚山跑团摄影师拍摄,在此一并感谢!


Comments

  1. 大家真棒👍很开心加入 pv 跑团跟大家一起跑!💪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2025 飛跑 | 星光熠熠, 闪耀伦马

Road to Boston

2025 · Jim Thorpe 飛跑在山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