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相约 125th 波马

 编辑:佳临



序  -   蒋伟

两周前,小编佳临找到我,提出要我给这次的波马征文写一篇序,我欣然答应了,然而一个不留神,却把序言写成了题跋。眼看征文发稿的期限要到了,于是,重新整理一下思路,写点自己对波马的最初记忆,零零散散,就当是抛砖引玉了。

波马,应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拉松比赛了,到今年,已经走过了125个年头,不仅赛道极富挑战性,而且向来以参赛资格苛刻而著称,因此,对于普通跑者而言,能够参加波马比赛,也被视为马拉松运动的朝圣之旅。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波马,还要追溯到2017年的春天,刚刚从波马归来的大队长,和大家聊起波马的挑战赛道、多变天气、尖叫隧道、以及伤心坡,一脸的从容淡定,而我们的景仰之情,也如身边的思故河水一般,滔滔不绝。

队长鼓励大家好好训练,相约来年一起去跑波马,如此这般地轻描淡写,队长就在跑群小伙伴们的心里成功种草。

从那以后,跑群队伍不断壮大,跑去波士顿参加比赛的小伙伴也越来越多。从2017年大队长的单刀赴会,到2018年三剑客的风雨无阻,从2019年的七剑合璧,一直到今年,跑群达标波马的差不多接近三十人。

从去年开始,由于疫情原因,波马开始有了线上比赛,在家门口也可以参加波马。我们自己安排时间和路线,在曾经洒下汗水和铺满脚印的跑道上,实现了自己的波马梦。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五年的时间里,大家执着地训练,努力地比赛,我们在用汗水和脚步的不断累积,去缩短我们和梦想之间的距离。不管身在何处,当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们完成了自己的朝圣之旅,也成就了自己的传奇。在这一刻,我最想说的就是:

心中有执着,波马就在脚下!No one was born a legend, you become a legend!


颜连学

自2021年年初决定报名BQ赛事争取获得波士顿马拉松报名资格开始到波马比赛前,283天时间内完成总跑量1912英里,总奔跑时间297.5小时,总跑步次数210次,总爬升58000英尺,周平均跑量47英里,跨过冬天、春天、夏天和半个秋天,历经大雪纷飞、春雨绵绵、烈日曝晒,终于在秋叶渐染的时节站在波士顿马拉松的起跑线上,怎不让人感慨万千。中间的种种折磨,虽谈不上81难,但也是N波M折,真心是不容易。但种种煎熬,在完成了波马比赛时,都值了。

10日凌晨4点,起床,早餐,5点去魏老师家集合,6点钟准时从魏老师家出发。话说我从家里出发的时候家里大小领导都还睡的迷迷糊糊的,但当我到达魏老师家,魏老师拿出魏大嫂给他和我们准备的一路上的补给,让我深有感触。山东人的一句话:好吃不过饺子,好人不过嫂子。此话不虚!

一路浩浩荡荡,有说有笑,中午11点到达波士顿,然后先去认证疫苗接种记录,再去终点拍照、寻找队友,然后去取号码布。

报名之后组织方不断发出的各种详细、及时、明确的邮件通知已经让我惊讶于大满贯赛事的组织水平了,但第一次与主办方的亲密接触,才让我感觉赛事安排的高水平。疫苗认证处各种指示简单明了,认证过程快速方便,志愿者热情耐心并不失幽默的小小调侃和对享受比赛的祝福,都让人印象深刻。通过认证的选手会配发一个只能紧不能松的手环,而且被告知手环要一直佩戴着直到比赛结束。成功认证,我们一起向终点走去。

终点处是人山人海摩肩擦踵呀,那叫一个热闹。看到这么多人,我不由地已经心里慌恐慌恐的。没有大赛经验呀,就是这个样子的吧。在所有有独角兽标识的地方,都有一拨一拨的人围着拍照。我们三个人简单拍了几张,就一边与蒋委员长联系着,一边向会展中心迈进,希望能在会展中心与委员长和几名小伙伴集合拍个合影。

到达会展中心,再一次被组织方的高效震撼了,领号码基本不用排队,服务人员同样的热情、耐心、周到。展会区人员较多,但也是秩序井然,有幸与佳临部长“偶遇“拍了合影,然后再回到终点希望能多找几个小伙伴合影留念,最终被委员长“忽悠”到他吃饭的餐馆和几名大牛一起合影。然后各自去酒店入住。魏老师开了6小时的车,又和大家一起走了1万多步,小队长对魏老师第二天的比赛很是担心,所谓英雄识英雄,英雄重英雄,英雄惜英雄,在来自于离梁山水泊不远的小队长身上“略有“体现。小队长,俺服了you。

到达宾馆不久,就收到委员长通知集合去加碳。和小队长三人直扑唐人街,在一家非著名湘菜馆“异国他湘“吃了个7成饱,然后又到对面的包子店买了两份锅贴一份包子带回宾馆,我一口气又完成了我的定额,这一轮填鸭式操作后,我满意地捧着蒙古蒙古的肚子回到房间。

第二天,同样是4点起床,吃了从家里带的香蕉、面包和咸鸭蛋。5点半之前退房,和委员长、小队长一起登上宾馆6点钟送机场和地铁的班车。地铁口尚无工作人员,正踌躇间,从站台里走出几名我一时也分不清是乘客还是工作人员的大叔大妈,反正就是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确认我们是马拉松选手之后,热情地帮我们操作售票机,讲解乘车路线和换乘方式。马拉松文化已经渗透到波士顿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是无时无处不波马呀。进到站台之后,就有同道中人不断出现,有一位女选手刚上车就坐在地上开始换鞋,看她系鞋带的手法,一看就是个老江湖。

话说寄存物品的地方更是指引清楚。由于大家在不同大巴车上寄存物品,和委员长、小队长分开之后就很难再联系了,我独自按照指引向终点到起点的摆渡车行进,并很幸运按志愿者的引导上了第二辆摆渡车,这也是为什么我是跑群中参加比赛的所有小伙伴中第一个起跑的原因。在摆渡车上与周围的人开心的聊了一路,得知我右侧的小哥哥这是第4次参赛,左侧的小姐姐这是连续第10次参赛,我那个如太平洋海啸般的敬仰,真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呀。

下了摆渡车,按经验先预热身体并排空之后,正赶到宣布职业选手起跑,等我换好神鞋扔掉多余的衣服慢慢向起点行进时,红标选手开始起跑,我紧跟在红标选手之后,等到听到通知白标选手出发的时候,我离起点大约30米。此处特别说一句,起点处的厕所最多有三人排队,和我第一次跑马拉松排队一小时的经验一比,这简直就是简直了。

内心抖抖的走到起点,深吸一口气,没想太多,直接就随着大部队迈开了双腿。

按马里兰马拉松和Jim Thorpe马拉松的经验,努力控制心率在165以下,前半程大概配速在7分到7分半之间,没感觉太难,但不断的下坡和小的上坡还是很多,想必对大腿肌肉还是有很大影响。过了四连坡的第一个坡之后,右侧大腿后侧开始发紧,很像马里兰马拉松在约22迈时候的感觉,内心难免焦虑,稍稍下调步幅,上坡时明显掉速,有时跑表显示甚至在10分迈配速,但看到伤心坡上那么多人已经只能走路上坡,内心还是给自己默默点了几个赞。下坡和平路配速基本还能维持在7分半,是可以接受的配速。右侧大腿的问题在后面赛程中一直没有完全消失,但也没有明显变严重,一路小心地跑到终点,3小时19分7秒完赛,成绩比4月份BQ时慢了5分3秒,但已经非常满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波马组织方给我的冲击和惊喜,整个赛程有很多地方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清晰明显的标志、无间断的热情观众、几乎覆盖全程的尖叫、充足的补给站、补给站充足的物资、耐心服务的志愿者、实力雄厚而又礼貌参赛的选手、平整的赛道、路边众多的家庭补给站、卫斯理的学生、让人感动的Handicapped参赛选手、催人泪下的盲人陪跑员、更加催人泪下的壮年的儿子手牵着缓慢奔跑的老妈妈、明显年过6旬的父亲用三轮车推着儿子在奔跑、时不时能听到中文加油声和7122 good job, Phire you are doing great等明显是给我加油的信号,等等等等,无法一一罗列。波马,你就是大众跑者的饕餮盛宴,我还是会再来的。

这届波马有来自平安谷,福吉谷以及鹿跑群一共13位相熟的跑友参加,大家都安全完赛,其中魏教授波马跑进3小时,完成自己的夙愿,魏老师和吴队长在波马实现个人最好成绩,一众选手完成首次波马征程,更有多名跑友在完成波马之后还要携家带口背包爬山,实力杠杠的!

行文至此,要重点提一下宝庆大队长。当选手们奔跑在赛道上时,大队长在微信群里的直播真是一个精彩。跑群的小伙伴们积极参与直播互动,等到我跑完看到直播的每一段文字时,真难以相信呀,大队长不在现场,你对每位选手的动态、配速等各种细节了解得那么清楚,是怎么做到的呢?大队长,你就是个神仙,难怪这次委员长执意要住你以前入住的宾馆去沾点仙气,我们几个山东来的跑友还差点把宾馆的名字改为“齐鲁会馆“。也更被后方未能来参赛的小伙伴们对赛事和各个参赛跑友的关注和支持所感动,再次由衷感叹,跑群是个好地方!跑友都是铁哥们!

跑群的所有小伙伴们,感谢你们在训练期间的陪伴和鼓励,感谢在比赛期间你们的关注和揪心。大家一起加油,相信在下一届波马上会有更多小伙伴具备报名资格。让我们一起奔跑,向着快乐出发,向着健康前进,坚持不懈,遇到更好的自己!

也感谢我的爱人和孩子们对我跑步的大力支持和默默付出!

愿远在故乡的父亲、母亲、哥哥、嫂子、姐和姐夫身体健康!

愿所有亲人和朋友一切安好!


李希敏

波马训练和比赛中最有感触的莫过于怎样在不完美的状态下表现最好的自己。

记得一次长距离训练是在全家旅游的途中,受限于环境,只能在商场和酒店周围刷了一个20迈。刷完都吐了,发誓以后再也不来这儿了。还有一次由于飓风水灾,车马劳顿只睡了三个小时,第二天仍然降低预期,完成了20迈。最后一个长距离被忽悠得跑成了头天半马第二天20迈的背靠背。而波马比赛竟成了这种种状况的叠加:赛道的挑战,休息不好,头天贪玩跑成了背靠背,从半程以后腿就开始抽筋。

记得当年大学里参加运动会,年少气盛,如果跑不进前三名,直接就在主席台前的转弯处弃赛了,把掐表的老师都整懵了。或许由于跑龄的增加和生活的磨砺,现在心态也日趋平和成熟,渐渐可以接受不理想的状态和不完美的自己。波马后半程跑得很挣扎,无数次想过弃赛,又无数次说服自己,放低目标,永不言弃。最后以3:44完赛,没有打破个人记录,还是有幸过了波马和芝马资格线。只要坚持只要尽力,就是最好的自己,波马照片里拍到的微笑和知足就是一个证明。感恩训练和比赛中小伙伴们的陪伴和鼓励,有你们真幸福!


彭小航 - 61岁

今年是我第一次参加波马。早在今年4月份朋友抽中了今秋去Enchantments的 core camping site徒步,去Enchantments看金松。Enchantments中奖很不容易, 尽管拿到的camping permit在九月底十月初,出山后距离波马不到一星期,还是决定去Enchantments走一走。之前想好进去后尽量躺平,减少受伤的风险。

在Enchantments的第四天有机会去爬一座小山峰,Little Annepuran。经不住诱惑还是去了。下山时找路标不巧踩到一块大石头上的黑冰,崴了右脚。当时好几个念头闪过,还能跑波马?我还能走吗?得坐直升飞机出Enchantments?  还是躺得不够平啊。第六天10多迈的出山路是靠吃止疼药走下来的。

十月五号回到西雅图后马上打电话约见医生。本想星期四回到费城后星期五看医生。但是只约到了波马后的星期二。回到费城后本打算参加星期六早上的平安谷群跑。没跑两步就放弃了。脚腕疼得厉害。心态调整到争取在关门之前走完波马,拿到finish medal。

星期一 波马
提前到达Athlete's Village。吃了四粒Ibuprofen,走路不是很疼。试了一下热身慢跑。右脚腕还是疼,但似乎可以忍受。计划变成坚持能跑多远跑多远。之后再走到终点。

开始的六迈下坡,伤脚跑得很辛苦,很疼。要不断“刹车”。上坡感觉稍好。自从右脚腕受伤后,左腿一直处在“过度补偿”的状态。在走那段十多迈的出山路时到后面我就感觉左腿有要抽筋迹象。所以从波马一开跑就是怎么manage伤腿的疼和左腿不要抽筋。

跑到9迈时感觉药劲过了,又吃了4片ibuprofen. 14迈处和老魏打招呼。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脚麻了,右脚感觉不到疼了。接下来就是尽量控制不让抽筋抽到不能跑。

2点15分跑过终点线。比我跑前计划的5点半过终点提前了3个多小时。

星期二看医生,拍片子。腓骨骨折。Ankle fracture里最轻的那一种。医生告知要休养6个星期。

一点感想
从脚崴那一刻起到越过波马起跑线踏上波马赛道,几天来心里一直在不断地和自己对话,和脚腕对话。过了一定岁数后,我一直试图to be honest and sincere to myself。我以为我只是崴了脚。波马的神奇让我千方百计寻找参加的理由。而脚伤的不确定性 - 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完成波马 - 更添一层excitement。我的整个mind set was: as long as I can manage the pain, I can finish Boston marathon。

如果之前知道是骨折?我多半不会跑波马。

回头看,非常幸运有机会参加125th Boston Marathon.  On that day, I got a chance to share THE Boston Marathon experience with so many people, runners or not. I am very very grateful.

(小编注:小航太太张全在10/17日的Bay State全马比赛中以20分钟的优势获得BQ,热烈祝贺!)

波马吃住行攻略:
我们这次是住在朋友家。朋友家距离起点比终点近得多。领号码时,我特地去打听若自己去起点有多麻烦。运动员守则是这么说的:

最后一段里的关键黄字:52 South Street lot.

FAQ是这么说的:How do I get to the Boston Marathon start from the parking lots in Hopkinton?

We STRONGLY recommend that all entrants take the official B.A.A. buses from Boston to Hopkinton on race morning, as it is the only way we can ensure that you will get into Hopkinton. Hopkinton State Park parking and shuttle is for volunteers and spectators only. Registered runners parking at this location and using this shuttle will not be transported to the Athlete’s Village, will have to walk an additional one mile from the drop-off point to the Village, and may be subject to additional security screening to enter the Village. Registered runners are requested to use the shuttle buses from the South Street parking lots in order to ensure their arrival at the Athlete’s Village.

显然组委会不希望太多的人从52 South Street parking lot 去起点。回答我问题的工作人员非常耐心地指给我看早上怎么去那个52 South  Street parking lot 乘去起点的车:


RETURN BUS SERVICE TO HOPKINTON:
Beginning at 1:00 p.m. on race day, return bus service to Hopkinton will commence. 
Buses will line up on Columbus Ave between Clarendon Street and Cahners Place.
Return bus service is for official entrants only. You must show your bib to board buses to Hopkinton.
Buses will go to the South Street parking lot (52 South Street, Hopkinton, MA). 
Return bus service to Hopkinton will conclude at 7:00 p.m. on race day

星期一早上LD开车把我丢在上图那个parking lot。Bus很多, 几乎没怎么等, 装满一辆开走一辆。从这个parking lot开到起点大概10分钟。我差不多早到了半个小时, 因为人不多,厕所没人排队。后来发现开跑和号码颜色无关, 我实际比官方规定的时间早出发了几分钟, 早知就再早些出发了。



陈佳临

相信吧,天上有时候的确会掉馅饼。

今年初波马报名时,我那区区3分钟的BQ成绩就被近8分钟的cutoff毫无悬念地切得粉碎,然后心平气和地接受现实,并立即报名virtual波马。没想到八月下旬突然接到波马邮件,说是有少量名额,我仍可参加现场比赛。这个馅饼太大,把我砸得有点懵,本能反应是开啥玩笑呢,都这时候了,还有一个多月就比赛了,而我当时因为准备和参加一个短程三项比赛,近期的周跑量都不到25迈。下意识有点抗拒,还去小群里问可不可以转让名额给其他BQ的同学。结果被宝庆队长嘲笑,波马当然是不能transfer的,如果我不去,这名额就作废啦。这么一来就有点想去。只是今年夏天我在6月、8月两次感冒,6月时比较轻,只是咳嗽没有发烧,8月又感冒还有发烧。两次都做了PCR测试,此时正在等第二次的结果。在等待的时候越发肯定了自己的心意,阴性结果一出来我就上网报了名,成为我们群唯一一个第二批录取的成员。距离比赛还有6周,比起第一批录取的同学,我训练的时间太仓促,哎,水平不够真误事啊!感谢蒋伟,马上贴心地给做了一个6周训练计划,重点放在堆跑量,速度训练只能放弃。
我当时刚结束三项比赛不久,又因为生病躺平了一周,最近两周的跑量分别是15迈和5迈,计划一开始就直接上到41迈,周末long run则从10迈起步。随后每周逐渐增加跑量,从41迈到49、54、57迈,周末long run跑了1次15迈、1次18迈以及2次20迈,周中增加10-12迈的easy run。要特别感谢高隆隆和蒲正,每周四按约下班后来陪我跑,一路欢声笑语,有了他们的陪伴,才把weekday的中长跑量完成,而且还比easy run提了点速,几乎达到了MP。周末比较艰难,因为所有去比赛的伙伴都比我快得多,找不到节奏接近可以一起训练的人,而为了备战波马那令人生畏的赛道,必须去Valley Forge绕圈。又为了模拟21迈的伤心坡,总是等到跑了一半才去爬坡。我不会忘记那些漫长而孤独的18迈和20迈,一个人在Trail上死磕。训练了整整一个月,跑量从八月的95迈提高到九月的214迈,体重奇迹般降了5磅,  感冒的后遗症咳嗽也一路伴随着我,身体极度疲劳。波马总是用调皮的小手撩拨我们这些膜拜TA的人们,而我们却永远前赴后继不肯放弃。

跑量达到57迈的那周,我这个后进生居然勉强挤进了Phire在Strava的前十名,一下子感觉好了很多。结果接下来一周跑量就跌到48迈,随后就开始taper啦

这次波马能以4:05顺利完成,和蒋伟制定的计划有很大关系,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按我当时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只求完赛并体验百年波马的魅力。于是走上赛道时很放松,一路控制速度,跑快了就慢一点,跑慢了就快一点,每逢水站总是停下走几步从容喝水再跑。17迈左右知道牛顿坡到了,心理早有准备,记住前辈说过的不要和坡们Fight,都慢慢越过也没有停下走,直到翻越伤心坡都比较顺利,爬坡当然累,但还是留了点力气给最后5迈,和2019费马精疲力尽连话都说不出来完全不同。都说波马的赛道极虐,并不仅仅是包括连续四个起伏的牛顿坡伤心坡,而是无所不在的大坡小坡,直至第26迈(我当时心里真的在说有没有搞错,还要爬一次?)。 所以即使没有PR,没有破四,但还能冲刺最后0.2迈,全程也没有崩溃没有抽筋,按我的训练计划已经非常满意了。跑马真的没有奇迹,平时多少努力,比赛时就是多少成果,甚至天地人三者缺一不可。


赛后偷偷去看我十分敬仰的波马前辈老黄的配速图,其稳健和后劲之足令我印象深刻。其实参赛者17-21迈都是最慢的几迈,其中尤以21迈伤心坡为最,老黄亦如此。但过了21迈之后是否还有后劲能够加速到终点却决定了波马完赛的质量,这也是宝庆队长一直的谆谆教诲,值得后来者借鉴。


在2018年我完成费城首马后,宝庆队长送我一个啤酒开瓶器,是他跑2018最虐波马得到的小礼品,很精致。他对我说:你有BQ的可能,努力吧,有一天去拿你自己的奖品!那时觉得波马离我非常遥远,而今天,我拿到了自己挣来的波马开瓶器,心里很感慨。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人物点评
张震 - 鹿跑团团长,出名的能干,凝聚力强,提到Leadership就能让我想到的那个人。名字往往让人以为是男生,却偏偏是个外表时髦美丽,做事风格大胆爽利的女汉子。

这次有幸在波士顿和她同住一个酒店,有更多机会相处,得知她刚在9月26日率领鹿团众人完成柏林马拉松,接下来又在法国浪了一圈,刚回美国还在倒时差! 

这已是她第二个波马,她说没有期望值,一个人飞来波士顿,也没少了和大部队一起撒欢吃饭,每次出现总是打扮得美美的,还特别喜欢拍照。我和她一起的合影总是很漂亮,和她聊天也总是很轻松愉快,充分领略了她的Leadership。对于她,跑马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乐趣,就像逛街拍照,而不是你追我赶的紧张,追求PR的永不满足。对于好胜的我,她仿佛是一贴清凉剂,我从她那里学到很多。

谢谢张团,第一次和你比赛同框,还携手共同跨过起跑线,十分荣幸!

希敏 - 外号“小马达”,“酒神”,很传神地描绘了她的善跑和善饮。希敏也很幽默,是那种安静的冷幽默,她平时话不多也挺文静,但偶尔一句话就能让大家笑翻。这次她也和我住在同一个酒店,我竟然赛前就没见过她,因为她四处出击会友吃饭逛街,连波士顿著名打卡点昆西市场都没错过。我不由想问:你到底是来跑马,还是来旅游的呢?

希敏赛前训练很认真,家里双胞胎还小,工作辛苦,却总能挤出时间跑几圈,周末龙润从Strava上看她在VF的大坡上风驰电掣,完成20迈一丝不苟。这次赛前她走得多了点儿,玩得野了点儿,状态不是太好,赛程中果断调整计划,拿得起放得下。最终虽然没有PR,却BQCQ拿下波马和芝马两张入场券,不愧小马达的称号。

听说老群主曾试图追上小马达的脚步,和她打赌要在半马比赛中取胜,未果,于是跑群基金里因为希敏又多了一份进账。其实这很正常,能赢过希敏的男生着实不多。

这次和希敏共同出发,目送她的背影远去,希望今后还有机会再次同场,见证她的下一个大满贯!




魏洛刚 - 62岁


在今年四月初的第一个马拉松比赛中, 我非常幸运获取了进军波马的资格。 从四月底报名并被批准参赛, 我内心一直感到兴奋和自豪。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波马并争取突破自己, 从六月初, 我就开始跟随跑群的一批资深跑友进行为期18周的训练。 在年初准备第一个马拉松时, 小队长吴可宇帮助选择了阿妹55 (Advanced Marathoning  AM55) 训练计划, 并带领我们按计划严格训练。 受益于第一次计划训练, 我决定仍采用阿妹55作为我备战波马的训练指南。但在这次训练周期里, 根据自己的体力和感觉,把部分跑量和速度做了一些调高。 在训练快结束时, 我感觉在耐力(跑长距离)和速度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并在整个训练期间及波马赛前, 身体和精神一直都维持在较好状态, 殷切期待着比赛的到来。

波马的组织非常到位, 志愿者热情主动,比赛当天在众多志愿者有序的指引下, 我跟随着人流, 存物, 登车, 从终点坐了约一小时的大巴到了起点。 做了些例行的跑前准备活动后, 再次随着人流向起点线走去。 今年除了几批专业和特殊选手外,起跑是滚动式的, 就是你自己走到起跑线就开跑, 我挺喜欢这种方式的, 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节奏。 起跑后, 一路在亲朋好友热情观众的呐喊助威声中, 圆满跑完向往已久的波马, 并取得了自己的最好成绩:3:31:24, PR了6分钟, 获年龄组第86/729名, 并再次BQ。

量力而行, 享受赛事
    
为了能够在波马PR, 训练后期目标定为3:25,经过几次长距离快跑及比赛热身定位, 自我感觉有较大的把握, 于是就把它确定为这次波马的目标。 

波马的赛道,前大半程较好跑, 17迈后接连四个较大的坡, 第四个就是著名的伤心坡,如果前段控制不好, 后半段很容易跑崩。 赛前,经验丰富的李宝庆和魏强分享了他们的跑波马的经验和教训,队友们也分享了读到的有关跑波马的信息, 其中一个网站 可以根据目标时间计算出每迈的理想配速, 并显示每一迈坡度变化详情。 为跑好自己的第一个波马, 我把听到读到的, 自己训练参赛的体会,细细分析总结, 确定了全程的配速分配: 在跑到四大坡的时候, 掉速是肯定的, 争取在之前, 把速度略提高一点来弥补, 伤心坡后再加速。当站在起跑线前时,又把配速分配在心中捋了一下, 并再次告诫自己在第一迈千万要控制住速度, 然后信心满满地跨出了波马的第一步。 

16迈的路程很快过去了, 自己的速度控制基本稳定和计划相似,这时心跳呼吸平稳, 略感疲劳,但还感到比较轻松, 准备迎接挑战! 17,18迈连爬了两个坡,配速比预计低了近20秒,略慢了些,可以接受, 当到19迈想按计划加速时, 现实并非我所想象的那样, 这时的两条腿开始紧了起来, 尤其两大腿前边的肌肉, 这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想加到预计速度感到很吃力,勉强加速跑了一迈, 但结果仍比预计的配速慢了近20秒。再往前跑,又是一个大坡迎面扑来,这时双大腿肌肉绷得更紧了,若按计划进行, 必须要竭尽全力,想想这个大坡后面就是伤心坡了,全力拼眼前的坡, 估计到伤心坡时只能慢慢走或是要跑崩了,那时一定会伤心的。 这时体会到为什么叫它伤心坡了,不仅在跑程中是最累的地段, 还是在连绵不断的大小坡消耗你的体力后, 当你以为已战胜了众多坡的时候, 它出现了。如果你是竭尽全力来到伤心坡前,它会傲视你, 而你大概只有束手就擒, 被肆意虐待, 尽情伤心的份了。 

望着前面如大山般的陡坡(这时在我眼里, 每个坡都变成了漫长陡峭), 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 想起在波马协会组织的专业队员分享经验会上, 他们讲到过, Hills always win; 过了伤心坡, 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跑。经过一番思考, 我决定量力而行,不能把所有的力量拼在这几个坡上, 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按理想的配速和目标去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还是老老实实地争取顺利跑完全程吧。 决定了新的计划, 减缓了配速, 到伤心坡时, 反倒没感到那么多压力, 而是一种体会传奇的感觉。在爬坡的过程中,只看着脚前十几步的地方,踏着小碎步稳定向前跑去,不知过了多久, 终于来到了坡顶!爬坡过程中我曾抬头仰望坡顶, 但这是一个错误的好奇, 会感觉坡顶太遥远,打击情绪。 20和21迈, 共比理想预计慢了约1分半。 过了坡顶, 一路下坡,于是抬腿想加快些速度试试,但感觉双腿肌肉酸紧不听使唤,很难回到理想配速。 后来队友说大腿前肌肉酸痛是因为上下坡太多。通过和一串大小坡的较量, 认识到自己的训练还不够, 还没实力冲3:25, 那就把机会留给下一次吧。伤心坡到终点的几迈中还有一连串的小坡,就放松了自己,放慢了速度,跟着感觉跑,欣赏平时无法体会的街景(可以不顾红绿灯, 来往车辆,任性地跑在马路中间), 享受着观众的呐喊助威, 不时还挥手高喊回应他们的热情,就这样不知不觉拐过了最后一个弯,只剩最后600米了,前边就是终点的门楼!  这段道路两边聚集了更多加油助威的观众,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 我想大概每一个能坚持跑到这里的选手都会被这热烈氛围所感染。我这时尽量把即将胜利的喜悦放在了脸上, 跨着轻松的步法, 向终点线奔去。 接近终点线,  又把所学的一组鸿雁展翅动作显摆出来吸引镜头(好像效果不错, 得到了一组照片)。 到达终线的一刻,忍不住的狂喜挂到了脸上,微笑着大步越过了终点线, 给自己的第一个波马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波士顿马拉松历史悠久,大概沿途为跑者助威已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传统和乐趣, 整个赛程经过8个小镇, 几乎每一段都有热情的观众, 每到一个小镇, 那里人头攒动, 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 最后几迈在波士顿市区, 更是人流如潮, 只要和他们挥手, 你会得到更热情的回应,尤其是尖叫隧道, 热情的学生们尖叫着为跑者挥手加油, 搞得你毫无反应的话就好像有点对不起她们似的。队友张全在途中两处的呐喊加油,我的大儿子请假到现场为我鼓劲, 他在10迈处边跑边录像, 累的气喘吁吁, 然后又到终点地段和他的朋友们一起为我加油。 我是属于对鸡血反应较大的人, 观众队友亲人的支持, 更加提高了比赛的激情。 

我的第一次波马见证了汗水与收获,梦想与实现,带来了激情与速度,喜悦与感动,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 波马, 咱明年见!

感谢比赛当天大队长李宝庆做的实时跟踪解说, 队友们遥送的支持和鼓励,关注与祝福,谢谢你们! 



郭晓晨

正式开始准备波马的比赛大概可以算作两月前参加铁人三项之后开始。因为再之前有受伤,本来并没对波马报很大希望。我请了教练希望能帮助我控制训练强度,安全到达起点线。也许是因为训练强度并不是很大,周跑量也控制在60以下,比赛前身体状况很好,教练也对我很有信心。我和教练商量觉得我可以用7:25-7:30的速度跑前20迈,然后再在后程6迈加速。

制定下了这个目标,我和一起训练的Volkmar决定一起跑同样的配速。第一迈是个大下坡,兴奋加上周围的气氛,很难控制好速度。好在第二迈开始在Volkmar的提醒下,我们开始控制住确保不超速。

前六迈都很轻松,在第八迈的时候我感觉右腿quad开始疼,我意识到可能是一开始下坡伤到了。但适应了痛感,接下来几迈也觉得还算轻松,可以保持7:25的速度。过了半程开始感到疲惫,我吃了一个没有吃过的含咖啡因的Maurten Gel(波马官方提供,之前吃的都不含咖啡因)。也许是这个胶的缘故,也许是quad受伤的缘故,跑到16迈的大下坡,小腿开始隐隐要抽筋。我和家属在赛前商量好,他们会在17迈的消防站给我们加油,Volkmar看我跑的有点吃力,鼓励我就快见到家属。我心想不管怎么样,跑到17迈前不能掉队,于是加快脚步跟上Volkmar。可是到了消防站,并没有看到家属,有点失望,后来知道他们坐地铁下错了站,在伤心坡前才见到了他们。我知道接下来是三个上坡和伤心坡,决定先慢下来调整状态。看着Volkmar远去的身影,虽然不甘心,但觉得还是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跑过18迈才发现,原来此时的我怕的并不是上坡而是下坡,小腿的状态使得我不得不减小步长以至于不会真的抽筋。渐渐的心跳从Sub threshold下降到Aerobic Zone,这才理解什么叫真正的力不从心(心跳可以更快,腿却不给力)。最终爬上伤心坡,实际上并没有觉得难,只是一心想着怎么调整跑步姿势可以不抽筋。接下来的比赛也是一点点尝试,看能不能加快步频,看Gatorade能不能有帮助。很遗憾一直也没能解决抽筋的问题,不过我还是以8:30以下的配速跑完剩下的比赛。虽然跑得很痛苦,但因为不用一直看表,反而能更好地感受比赛的气氛。最后以3:24:26完成比赛,虽然没有PR自己的全马成绩,却PR了半马,20K和30K,并且再次BQ。

对波马的最深刻印象大概是人。

波马是我参加过的最大的比赛,  即使是缩减了参赛人数,运动员和观众之多也让我有点不知所措。从存包,到排队坐班车,到下车走到起跑线,以及跑的全程,到处都是跑者,到处都是志愿者,到处都是观众。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在一个周一的早晨,全城的人似乎都停下了工作来给跑者加油。每一个路上遇到的陌生人,当他们看到我们的号码牌都会祝我们好运,让我觉得好幸运好特别。在等班车的时候,在跑者的海洋中,听大家讲他们的跑步经历,是那么相似那么熟悉。在起点热身的时候,有个跑者大声问有没有人需要防chafing的凡士林。那一刻,感觉即使是陌生的跑者也已经是一家人。在比赛的途中观众竭力的呐喊,那阵势让人觉得比跑马人还辛苦。递水的志愿者有节奏地喊着water,gatorade,似乎是在给跑者打节拍不要慢下来。比赛前后比赛全程,几乎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全身心投入,好像每个跑者的目标就是他们自己的目标。很多人说冲线的一刻会热泪盈眶的感动。跑完我才明白,感动的原因不只是经历了刻苦的训练,跑完了全程,或者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还有感动这么多人一起经历,互相帮助,接受挑战,克服苦难。每当想要放弃的时候,观众的呐喊,志愿者的帮助总能给我力量继续跑下去。观众加油的牌子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人励志,而让人感触最深的还是Boston Strong。想到这座城市曾经历的创伤,想到这座城市人的坚强,就更没有理由放弃,这大概就是波马的魅力吧。

酒店和餐厅攻略

我们住的The Inn at Longwood,离终点不到2 mile。房间很舒适,酒店里就有餐厅和food court。比赛前不用思考去哪吃饭是件省心的事。比赛当天,酒店还提供一些简单的早餐。虽然离终点不远,还是要坐几站地铁,完赛后走下地铁的楼梯估计是最痛苦的事了。当然,完赛后也可以Uber或者让朋友来接。对于spectator来说,从市中心坐地铁最远只能到woodland,也就是17mile的地方。更远要坐commuter train,一小时一班,很容错过无法及时回来。开车的话不方便回到城里。要想在多个点看比赛要计划好怎么开车或者坐车。吃饭的话,除了The Inn的餐厅和food court,我们去了Brookline的LaMei 火锅店,很赞,有手拉面,乌冬面可以加碳。


吴可宇

10月11号12点19分,我低头看了一下Garmin手表,配速6:50,还剩下最后半个迈了,伸手抹去脸上的汗水,混合着晒干的盐粒,在太阳照射下感觉到两颊的一丝灼痛,我右手继续按着因为岔气而疼痛的肋骨,右转进入Hereford St,可以看到过这个街区的上坡就拐进通往终点的Boylston St, 已经听见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一波高过一波,和所有马拉松runners一样,我也曾经想象过如果有一天自己在接近波马终点线的时候会有什么感想,但此时还是禁不住眼眶湿润了,心中的千言万语顿时化作一句话:“当初是哪个缺心眼的设计了这么一个丧心病狂没有平地的赛道???”

训练

又是说来话长,和我BQ的过程一样,波马的训练也是一波三折。六月初刚过完五十大寿就得了桥本氏甲状腺炎,先是甲亢,静止心跳上了100,天天两眼发光睡不着觉,没有跑步体重却降到134磅,过了几个星期又变成甲减,喝凉水也长肉,体重蹭蹭涨,到7月初甲状腺彻底尥蹶子,只好开始吃甲状腺素的药,期间四个星期天天胡吃海喝情绪波动葛优躺,18周的训练计划转眼只剩下3个月了,搞得我再三犹豫要不要明年再跑波马,最后还是美国的200大洋报名费战胜了日本病魔。四个星期没跑一步让我功力大减,阿妹70的计划一开始只能勉强一周不到60迈的easy run, 速度训练也就是八分的配速。到了七月中下旬,周跑量慢慢提高到65-70左右,但是体重还是停留在145磅左右,于是开始了low carb diet, 天天的大鱼大肉让我体会到做地主土豪的苦恼。进入八月份周跑量终于超过70,速度训练也慢慢跟了上来。但是最头疼的是那身对我不弃不舍的回又(肥肉),炎炎夏日里汗流浃背的训练也只让我一个多月减了3磅,而隔壁腹肌谷的委员长早已从油光满面印堂发亮的沙特土豪改头换面成面黄肌瘦的阿富汗难民。我只好进一步减少碳水摄入,除了不吃主食和甜食以外,还停止了粗粮,豆制品以及水果,体重的bottleneck终于有所突破,在比赛前达到了135磅的目标。

和以往临时抱佛脚的力量训练不同,这次跑步训练的同时也早早开始每周的两次力量训练,主要是负重深蹲,股四头肌训练和其他核心训练。作为方圆五百里的第一妖娆跑,我平时跑步送髋时左右回旋幅度比较大,为了保证后半程动作继续保持妖娆,也特意加强了腰髋送力训练。

跑步训练的大体宗旨还是首先保持或超额完成跑量,打下坚实的有氧基础,每周不超过20%的速度训练,这样可以减少我娇贵身体受伤的几率和恢复的时间,周末18-20迈的long run则是牢记大队长的负劈叉和最后几个迈拼老命MP的原则。

由于一开始缺少了四个星期的训练,速度训练和long run的质量也没有完全按照计划完成,外加病情导致的不适和疲劳感,赛前并没有达到最佳状态,有一种背水一战的赶脚,对是否能完成310的目标心里还是犯嘀咕。

比赛

比赛那天温度接近60度,还好是个阴天,对我这个爱斯基摩人来说不算太差。在终点Boston Common存完包以后,我和委员长就搭乘7:30第一波前往起点的bus, 在经过1个小时15分钟的颠簸,委员长都开始犯嘀咕是否bus被highjacked之后终于到达Hopkinton,  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阵容庞大上百个porta potties, 还有让人耳目一新的4-corner urinals, 作为大满贯赛事的波马,让我第一次体验了赛前上厕所不用排队或者找墙角树根下解决问题的感觉。

由于疫情,起跑采取和往年不同的rolling start,虽然没有了往常放鞭炮唱国歌捂心窝子的仪式感,也减少了起跑时人挤人踩掉鞋胳膊肘子打脸的风险,9点12分,我跨过了自己第一个波马的起跑线,这一开始就是一路的小下坡,身边的父老乡亲们都一个个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撒丫子狂奔,搞得我也心神不定,刚想和乡亲们一起撒欢儿跑,脑海里就浮现了大队长苦口婆心的叮嘱“不要被波马前半程的下坡诱惑,要不后面肯定要被她玩弄!”这是大队长跑了四次波马后付出了多少血淋淋的代价才得出的经验!这边是一眼望不到的小下坡在向我招手,另一边是大队长语重心长的怒吼,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大队长终于KO了波马小下坡,我只好咽下了口水,眼睁睁看着一波又一波的父老乡亲们从我身边超过。跑了四个迈后已经开始出汗,整个夏天都在光猪跑的我早就不适应穿衣服了,这时候已经看到了几个光膀子,我更加顾不上赛前纪主任关于文明着装的再三叮嘱,脱下别着bib 的背心,任由小风轻抚着我的上身,顿时感觉好多了。再看表时已经跑了快7个迈,这时身体已经进入cruise control,  平均配速7分,还是比计划的稍微快了一点,由于大部分是下坡,没有感觉任何疲劳,大队长语重心长的叮咛再次出现在我脑海里,看了一下心率有点高,于是把配速降到计划的710,在心里开始为坑爹的后十个迈做准备。

和每个第一次跑波马的人一样,我不由自主的被沿途欢呼加油观众的热情所感染,从一开始就频繁举手和观众们互动示意,接近半程的时候,远远就听见震耳欲聋的尖叫声浪,我就知道大队长念念不忘的scream tunnel快到了,当我伸手和最前面的姑娘们high five才知道是捅了马蜂窝,后面沿路的栏杆后伸出了无数的小手们争相和我击掌,更是有个别姑娘是举铁出身,打得我身子转弯心脏发颤。

过了16迈的下坡,我知道最困难的时候到了,看不到尽头的一个接一个的上坡,这时大队长语重心长的教导再次跳了出来:“Don’t fight the hills”,我打起十二分精神减小步伐加快步频往上爬,配速已经降到了7:30,我已经感觉到大腿的股四头肌开始有点酸痛,而前半程下坡撒欢儿跑的人已经开始付出代价,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被我超过,到了21迈伤心坡的时候,有更多的人开始走路或者在路边停下来,我也有了一点担心,配速降到了7:50,对自己说千万不能在日本人投降前做了汉奸。终于过了伤心坡,大队长的小喇叭又开始广播了:“同学们,撒欢儿跑吧!”。把手里紧紧攥着的半个胶吃下去,以6:50的配速跑了两个迈后,右肋骨下却开始岔气,只能不时的用手按压来减少疼痛,速度也慢了下来,看看表,估计会按照原计划的310左右完赛。

随着离终点的距离越来越近,路边的观众也越来越多,左拐上了Boylston St, 眼前就是熟悉又陌生的波马最后四百米冲刺,我一路举臂在雷鸣般掌声和欢呼声中跑着,在经受了三小时八分钟的艰苦拼搏之后,享受这短短两分钟的难忘时刻,明白了当年那个缺心眼的家伙到底是图个啥。


跋 - 蒋伟

转眼间,已经是秋末的傍晚。

一路上兜兜转转,说说笑笑,和老黄一起从波士顿开车回到了费城。把老黄这位四届波马元老送回家,途径422号公路,又驱车來到了Betzwood Park的停车场,稍作片刻的逗留。

微风起处,枯黄的落叶在地上轻轻翻动着。茫茫的暮色里,不远处思故河步道的尽头,昨日里小伙伴们忙碌的身影隐约浮现,线上波马的加油声,步道上来回奔跑的脚步声,犹在耳畔。而此刻微微酸疼的双腿,又提醒着自己,刚刚结束的波马比赛,和小伙伴们一起奋力跑过伤心坡冲向终点的喜悦和激动。

今年的波马之行,从福吉谷开始,在福吉谷结束,完美收官。大疫情隔离后的比赛,来之不易。历经严寒酷暑、日复一日的训练,小伙伴们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在线上线下的波马比赛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战绩,值得庆贺。

时间如白驹过隙,回想五六年之前,我们的跑步之旅,也是从福吉谷开始的。一起跑步,带给了我们健康和快乐;一起跑步,我们也收获了友情和关爱。

夜色渐渐浓了,告别福吉谷的安静,启程回家…… 推门处,灯光温馨,笑脸盈盈,空气里弥漫着的是熟悉的味道。


125届波马参赛者名单:
颜连学,蒋伟,吴可宇,魏强,翁乃栋,林静,郭晓晨,张震,陈佳临,李希敏,黄凌毅,魏洛刚,彭小航 


波马相册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2025 飛跑 | 星光熠熠, 闪耀伦马

Road to Boston

2025 · Jim Thorpe 飛跑在山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