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跑步总结:从波士顿跑到费城,从费马跑进波马


魏强

今天12/31日, 时光飞逝,又是一年。有跑友说过每一个训练每一个比赛都是一个故事,2017的跑步生活有太多值得回忆的Story了。2016年跑了二十多个比赛,今年吸取教训,全年目标只有三个重要比赛,所有的训练和比赛都是围绕着这几个目标进行的。

一,4月的波马:与Erich的告别
由于下半年要从Boston搬家到费城,我就不能继续guide 我同事Erich训练和比赛了。这次波马就是和Erich的告别赛。本来guide盲人就是免费跑波马,不需要BQ和报名费),赛前Erich还是想尽办法给我们买了赛前Red Sox球票,马拉松终点的VIP看台Pass,Parking等作为感谢。回想两年来每周3次的游泳跑步,从不熟悉到默契的配合,我慢慢走进了盲人跑友的世界,深刻了解了盲人跑者的艰辛和毅力,多少次目睹Erich踩到Pothole的跌倒,撞到路边信箱的疼痛,lower tree branch扫到脸上的伤痕,然后继续跑完全程,这种精神力量就是Erich送给我最大的礼物,每次跑量增加有些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想想这些,就会感到羞愧进而又鼓足了勇气。

Erich很会夸奖人,家庭聚会见到我太太总会说,your husband is a brave man! 对一个Runner最大的夸奖是什么,不就是勇敢吗?当我们冬天迎着寒风出门的时候,当我们揉着疼痛的脚和膝盖的时候,当我们紧张的站在起跑线上的时候,只有勇敢帮我们战胜这些困难与恐惧。

本来打算少点煽情,多写点经验总结的,还是忍不住多写了一些。我和Erich波马经历我写了篇Blog发到公司网站上了:
https://www.ibm.com/blogs/age-and-ability/2017/04/25/guiding-way-streets-life/
(在波马之后下半年Maryland IRONMAN上,Erich奇迹般的跑进了11个小时,打破了盲人铁三的世界纪录。发两张我们一起训练比赛的照片,祝贺勇敢的跑者Erich Manser。)

二,6月:跑上东部最高的山峰,华盛顿山Mt. Washington Road Race
White Mountain是我最喜欢的山脉,华盛顿山是其最高峰,也是美国东部最高的山峰,之前开车爬上去过,做齿轮火车也登上过,当时就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我要试试不借助任何工具跑上来。后来从跑友那里听到了这个比赛Mt. Washington Road Race,而且现在报名的人很多需要抽签。搬家之前终于有了这个机会,虽然比赛抽签没有抽到,但凭借跑步俱乐部做的义工还是得到了这次机会。

7.2Mile (11公里)的不停顿上坡听起来很Scary,但跑过的朋友说难度比半马稍小,所以赛前的目标就定在最低1:40,争取跑进1:30。2016年跑了7个半马,赛前也一直跟着俱乐部练习力量,自己觉得没有太大问题,所以除了5月回国时在青城山跑了几迈的上坡, 就没有进行坡度训练。事后看还是低估了这种比赛。

跑到3迈时就预感到不行了。之前的上坡训练都是上坡-平路或上坡-下坡,波马的伤心绝望坡也就是不到半迈的上坡,之后可以让腿休息一下,但这种比赛是没有一米的平路,一直向上,心脏还有力气,腿先撑不住了。我是最不能忍受自己在比赛中walk的,所以还是拼尽全力向上跑,配速定的太高,终于在生不如死的痛苦中跑不动了。最后成绩1:44,成绩看是一次完败,比赛就是训练的镜子,你不尊重大山,它就要惩罚你。从另一方面又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经历,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梦想,跑上了华盛顿山。

在痛苦挣扎中拍照留念,哈哈

三,11月:费城马拉松BQ
今年BQ的任务定在了11月的费马。之所以选择比较大的费马,主要是离家近而且11月温度低,另外隐约感觉自己如果能BQ,就是一生中一个重要事件,应该有一个大舞台相配。吸取之前的教训,对这次比赛极其重视。这次比赛follow的是Advanced Marathoning中的AM55训练计划,这个计划每周训练6天,训练量最高55迈,怕旧伤复发没敢定超过60迈的目标。AM55用来BQ应该够了。


由于训练要跨过夏天,对于怕热怕湿的我很难受,训练计划中的速度练习根本完成不了,再加上Valley Forge福吉谷的坡比较大,我干脆就放弃了大部分的速度训练,用距离弥补速度的不足。尤其是周末和福吉谷的小伙伴们在聊天中先慢后快的长距离训练受益匪浅,在大家的激励下不知不觉每周都超过了55迈的目标。既然到了55mile/week还没有受伤,干脆挑战一下我的极限吧,在离比赛还有2个月时把AM55 的计划临时换成了AM70,周跑量最高70Mile。AM70中的Easy Run是一天两练,每周有两个长距离,速度训练相对少了,我感到这个计划更适合我,在比赛前几周最高跑到了77Mile/Week。

11.19 费马比赛:
如果训练中要做的都做了,比赛中发生差错的概率就会很小了。我自己一直提醒自己,没有一个比赛的条件是完美的(人生不也一样吗?),要接受各种可能的不利条件比如下雨,大风,高温,寒冷,感冒,落枕 :-),等等。不能让这些负面情绪影响了比赛。站在起跑线上提醒自己要勇敢,像国歌里唱的,“Fo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虽然在起跑线上风雨交加,冻的浑身发抖,我还是感觉今天状态不错,有能力冲一冲3:10,枪响,扔掉一次性雨衣,跟着兔子冲了出去。这次比赛赛前计划就是起跑跟着3:10的兔子,3迈时甩掉他按自己的节奏继续跑。

我自己的比赛喜欢分为4个阶段,享受—放松—专注--坚持。
开始阶段要放松。按计划每个水站都喝一小口水,6个能量胶前面每5迈吃一个,和旁边的跑友简单聊一两句天保持心情的放松。享受跑步的快乐吧,有一天我老得跑不动的时候一定羡慕现在奔跑的我,保持微笑,和路边加油的观众打招呼,和跑友互相鼓励;10K时检查了一下状态, 43:30之内,不快不慢,速度控制很好,心脏也不是很累,一切完美。

8Mile之后离开城区,开始有上下坡,风也逐渐变大,我提醒自己保持速度。经过Touch Museum那一段顶风消耗了不少体力,咬牙跑到半程时看表,1:31。我知道这一段速度跑快了,半程时出现了不应有的吃力。从13-20mile 进入专注期,提醒自己只想跑步本身,想呼吸,想跑姿,专注的跑完关键的一段;由于前面一段体力消耗不少,这一段想找个人跟一跟,节省些体力并减少风的阻力,不想跟了一段前面的人不爽了,故意降速到我后面让我顶风。没有免费的午餐,顶就顶吧,专注自己的比赛。跑到Manayunk折返点时看到了后面的3:10兔子,原来我并没有领先他多少,还是要专注,保持住速度。

20mile 之后是坚持,这一段最困难因为体力和专注力下降。我18迈后大腿就有些麻木,以前从没有过,有些心慌。其实心脏还有劲,腿的不适影响了注意力,这时我应该提醒自己注意小腿的后抬和跑姿,保持住配速的,但脑子有些晕,速度也降到了最低的7:4X 。幸亏回程的路上接连看到了老黄,春升和Helen,大家加油的声音可真大啊,像打了鸡血,最后几迈速度回升,7:35,7:20,7:04

终于看到城里的高楼了,最后一迈,开始加速,逐渐超过了我旁边的小Group,追上帽子兄,追上前面的老Hei,追上大步子兄,冲过终点!3:07:56!  太激动了,大吼一声居然忘了停表,赛前无数次想过冲过终点的庆贺场面,现在真的到了终点,BQ了17分多,跑进了3:10,完成了多年的梦想, 捂住脸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几个月的训练浮现在眼前,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这次比赛也是完成了一个多年的梦想,三年前要是说我全马能跑进3:10,打死也不相信。跑步就是能不停的突破自己的极限,不停地用事实强迫自己相信不可能的事情,逐渐增强自己跑步的信心,甚至生活中战胜困难的信心。这可能也是今年的训练比赛最大的收获。以前觉得马拉松破三,也就是跑进3小时,基本和我没什么关系。现在虽然还相差8分钟,但自己感觉,只要有时间,假以科学的训练,科学地增加跑量,破三甚至跑进2:4X都是有可能实现的目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我的经验体会想分享一下:

要跑快,先学会跑慢
跑量为王。去年(2016)为了提高速度,几乎每周都有比赛,训练也是Interval和Tempo为主,所有训练都要跑进8分迈,很艰苦但速度提升有限。今年注重量的积累,全年跑量2146Mile(3434公里),几乎没有速度训练,反而把我的短距离(5K, 10K)记录全破了。

Ryan Hall说过,学会慢跑是一种本领,他有时不得不和女队员一起跑来降低速度。人的一周的能量是有限的,没有慢跑积聚能量,恢复肌肉就很难进行,也很难进行高质量的速度训练甚至长距离的训练。Easy Run一定要Easy。跑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拼命不应该是训练的常态。

补水和能量胶
我以前一直觉得补水是比赛的事情,训练中半马距离以下从不喝水,反而觉得这个一种能耐。Stupid me! 训练中的补水和比赛中同样重要,只要有机会就要喝水,这对训练的效果促进很大。今年夏天一口气买了3个跑步手持水壶,根据距离选择带哪个出门。

长距离训练比赛中吃能量胶也是要学习的,我这次费马一口气吃了6个,前两个不带咖啡因,中间两个20mg的咖啡因,最后两个 40mg咖啡因。最后关头就靠你了GU!

步频和步幅
跑步时间长了都有自己熟悉的步幅和步频,有文章说步频是天生的,我觉得大致正确。但摸索找到自己的合适的步频和步幅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举个例子,今年我的耐力明显比去年提高了,我发现我的步频也增加了。Tune-up比赛时穿了一双超轻的比赛鞋,回来看记录发现比赛中的步频比一天前的训练时也增加了。我觉得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Fast同时还Relaxed的节奏,在这个节奏下比赛,跑到半程时不应该感觉太累。怎样Fast and relaxed要在平时训练比赛中体会,我自己的经验就是跑长距离时嘴里不停念叨Fast and relaxed,提醒自己不能跑太累但不能太慢。

伤病和力量训练
大概所有认真的Runner都会有大大小小的伤病,战胜伤病是跑步的一部分。我几年前就有足底筋膜炎,膝盖和脚腕也不时出来complain。我自己的对付伤病的经验就是力量训练和交叉训练。通过增强肌肉力量来减轻伤痛部位的压力,以前20-30迈/周时经常有伤病困扰,通过练习力量,后来每周70几迈反而没有任何问题。

力量练习有很多种,骑车,健身房,报班都可以。我上半年每次关节不舒服就减少跑量,用自行车和游泳填补跑量,等不舒服消失再增加回来。同时还报了力量训练课,训练课对灵活性和核心的帮助非常大。自己的经验是什么时候核心强了,跑姿就会提高,跑的就会快且轻松,而且不容易受伤。

大赛前的热身赛 Tune-up race
我费马前按照训练计划参加了三个Tune-up的比赛,主要是适应比赛的logistics和气氛。第一个比赛10K出发太兴奋,第一迈跑太快6:1X 后面难以为继,最后一迈7分收场,作为比赛是失败的,作为Tune-up发现了问题,很多老生常谈的问题需要真正的比赛才能记住;两周后第二个比赛是半马,吸取了教训跟着1:35的兔子开始不快不慢,3迈后甩掉兔子越来越快,虽然坡也不少,但跑出我这辈子最好的一个比赛,轻松而且快(第一次跑进1:30),为费马增添了信心。比赛前两周第三个10K也是大比赛还要上Franklin Bridge,logistics及其麻烦但一旦准备充分,反而能跑出好成绩。这个10K跑了40:15,几乎就破40分了,我还记得3年前第一次10K破50分时激动了好几天。那时觉得40分是一个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现在却近在咫尺!有了这几个热身赛,保证了费马不会出现各种意外。

精神和信心
可能没有其他运动像跑步一样更重视精神的力量了。奥运冠军Joan Samualson说过,“Running is 80% mental”。 跑步就是一个不断怀疑自己又不断树立信心的过程。我自己在状态不好的训练中,在高温中,也不停的怀疑自己:有时9分迈配速跑5迈都这么费劲,我怎么用7分迈跑26迈啊!越是在这时候越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训练:无论训练中多困难,多慢,比赛中一样能创造PR。否则的话由于不自信盲目加强度反而容易受伤并适得其反。

2018的目标:
虽然队长一直说2018 破三是我的目标,但由于工作原因,可能真的抽不出时间进行训练。现在报的比赛有三个,主要的一个是2018年9月份的柏林马拉松。那就暂定一个目标:用柏林马拉松来BQ 2020年的波马吧。

至于破三,留到2019年的波马或波马之后吧。对于我要达到破三这个目标,我觉得除了要有18周相对空闲的时间进行训练外,还应当进行专门的速度训练和高质量的长距离,最高周跑量可能要达到80mile。这当然需要跑群伙伴的陪伴和鼓励,还有自己要更加的勇敢。

再次感谢所有小伙伴们的热心与激励,与跑友共勉!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2025 飛跑 | 星光熠熠, 闪耀伦马

Road to Boston

2025 · Jim Thorpe 飛跑在山水之间